對于數學的復習無非就是勤加練習多做習題,可是這其中有什么標準嗎?同一個類型的題目,我要練習多少才算合格呢?大家對于考研數學的練習量還不是很清楚。小編通過整理,為你分析分析考研時:你要做多少數學題才算達標?
有許多同學在做題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一個題型我應該練習多少遍才能熟練的掌握,這是針對于一種題型的量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對于考研數學中各種可能出現的題型我應該練習多少種,這也是一個量的問題。
在我們讀高中時,我們的數學老師都會反復強調你應該多做題目,然后每周都會安排周測,每天晚自習至少有很大塊時間是留給數學題目的。在那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題目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遇到,而有些題目可能一個月才能碰到一次,那時候的我們也會質疑老師的安排:為什么有些題目需要反復練習,針對這種題型我的做題量已經上去了呀,但是我仍然避免不了出錯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會引起挫敗感和短暫的迷茫。
現在大家進入考研數學備戰了,自然而然又出現了這種情況,而考研畢竟不像高考,有老師日日夜夜趕著我們前進。那今天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題海戰術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要達到什么樣的一個量級才算合格?
練習的作用
在腦力科學范疇內,大家知道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非常有限!很難改變,那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讓工作記憶變得高效呢?
1、增加事實性知識
2、提高工作記憶中操作信息的效率
增加事實性記憶就是增加定義和概念存儲量,讓操作信息的過程更有效率指的是做題思路更加清晰,更加結構化。
而練習就是針對這兩種提升最好的方式。
練習有哪些好處呢?
1、讓思考過程變得省力
2、讓記憶更加持久
3、增加知識遷移的幾率
為什么說讓思考過程變得省力呢,因為你在做題的過程中會把腦中所想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不同于在腦中想象,經過多次練習后,會形成思維慣性,這樣會降低大腦思考難度。
為什么說能夠讓記憶更加持久呢,因為你的大腦會增加對它的認識度,從而加長對它的記憶。
增加知識遷移的幾率指的是加深對記憶的理解,大家都知道不同階段閱讀相同的書籍會有不同的感受,像電影呀,音樂呀都是相同道理,針對練習題也是這個道理,做第一遍時可能只是加深了概念理解,第二遍時可能會理解克服它的做題思路了。
所以一定的量變會引起質變的。
關于題量標準
既然題海戰術是沒有問題的,那么總得有個量級標準吧,不然做多少才算是個頭呢?
基礎階段
基礎題(概念題、定理題)每種類型每三天都要做一遍,綜合題劃分出它的類型搭配形式,每周都要練習一遍,然后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自行調整。
進階階段
基礎題爭取每五天都要練習一次,然后綜合題每兩天都要進行練習,強度相對于基礎階段要適當增加。
高級階段
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每天都會把時間集中在整理歸納各種題型的復合類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周花一些時間對基礎概念和定義進行一個重新的梳理記憶,融會貫通,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
關于練習時間分配
相信大家在這里會出現一個疑問,就是我應該如何分配在練習上的時間呢,小編的建議是分散時間!
分散時間練習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在三個小時內進行數學練習,然后在接下來的時間段里可以從事其他學科的學習,三個小時一來配合正式考試時的時間,另一方面三個小時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效率的閾值了,如果繼續學習數學,可能會陷入學習陷阱,就是不再有什么突破,成果轉化率會變得非常低。
如果可能的話,不妨把這三個小時放在上午8:30-11:30,這剛好是考研數學的時間,養成一個習慣,保證上午做數學題的工作效率。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