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313歷史學基礎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大綱

  • 來源: 學府考研
  • 瀏覽: 1304
  • 2019-08-02
我要分享:
摘要: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標準大綱已于7月8日正式公布,接下來全國各研招院校將陸續發布2020考研專業課大綱。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比較和評價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解讀,能辨析史料的價值,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4.論據確鑿,論證嚴謹,邏輯合理,文字準確。

  二、考核評價目標

  1.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核。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突出強化基礎知識中的重點知識,對一些重點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和系統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夠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評價和比較,對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理性揭示。對既有知識進行有效迅速的歸納總結,提取知識要點,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價、判斷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能夠對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進行分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正確的評價論斷,在掌握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一些基本觀點和原理基礎上,能夠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三、考核內容

  《中國古代史》上下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

  第一節 中國歷史的開端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節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第二章 夏商時期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夏王朝的建立與滅亡

  第二節 商代奴隸制國家的發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強化

  第二節 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三節 西周中后期社會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

  第一節 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

  第二節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第三節 下層民眾的反抗和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斗爭

  第四節 春秋時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一節 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

  第二節 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三節 各國的兼并戰爭和秦的統一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六章 秦帝國的建立和秦末農民起義

  第一節 秦帝國的建立

  第二節 秦代社會主要階級構成

  第三節 秦末農民起義

  第七章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一節 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發展

  第二節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西漢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

  第八章 東漢中央集權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第一節 東漢前期政治

  第二節 東漢社會經濟

  第三節 東漢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第四節 東漢后期的腐朽統治和黃巾軍起義

  第五節 東漢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九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節 三國鼎立

  第二節 西晉的短期統一及其崩潰

  第三節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節 南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和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五節 北朝經濟的緩慢發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七節 魏晉南北朝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節 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隋朝的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

  第四節 農民起義和隋朝的滅亡

  第十一章 唐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

  第一節 唐前期的政治和經濟

  第二節 唐后期的政治和經濟

  第三節 唐代的民族關系

  第四節 唐末農民大起義

  第五節 唐代的文化和社會和生活

  第六節 唐代的中外關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遼夏金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和契丹的興起

  第二節 北宋建立和社會矛盾的發展

  第三節 遼、西夏及其他邊疆各族與北宋的關系

  第四節 王安石變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

  第五節 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六節 金朝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第七節 南宋的建立與宋金和戰

  第八節 宋金對峙時期南北方的社會經濟

  第九節 南宋的滅亡

  第十節 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一節 五代兩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統

  第一節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社會經濟

  第四節 元朝的衰落和滅亡

  第五節 元朝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

  第一節 明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第二節 第二節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第三節 第三節 明代邊疆地區各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第四節 明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明末農民戰爭

  第五節 第五節 明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六節 第六節 明代中外關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清軍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

  第二節 清代的政治

  第三節 統一形勢的發展和邊疆地區的進一步開發

  第四節 清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第五節 清代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

  第六節 清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七節 清代中外關系和中國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爭

  《中國近代史》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一、清朝統治的衰落

  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

  第二節 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

  一、鴉片泛濫和中國的禁煙

  二、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三、戰爭的三個階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第三節 戰后十年間的中國社會

  一、社會經濟的變化

  二、思想與學風的轉變

  第二章 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節 太平天國起義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義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畝制度》

  二、各項制度和措施

  第三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

  二、英法侵略戰爭的再起和《北京條約》

  三、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第四節 辛酉政變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變

  二、政變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節 太平天國后期及其失敗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

  二、分裂后的形勢和《資政新篇》的提出

  三、保衛安慶和經營江浙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五、太平軍余部和捻軍的英勇斗爭

  第六節 太平天國時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

  一、廣西壯、漢各族的繼起斗爭

  二、貴州苗、教、號軍起義

  三、云南回民起義

  四、陜、甘、寧、青回民起義

  第三章 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一節 太平天國失敗后的社會經濟

  一、外國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

  二、農村經濟的凋敝

  第二節 統治集團內部對舉辦洋務的不同態度

  一、洋務宗旨的提出和洋務派的形成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

  第三節 軍事工業和新式陸海軍的建立

  一、軍事工業

  二、新式陸海軍

  第四節 近代民用企業的出現

  一、官督商辦企業

  二、商辦企業

  第五節 新階級的出現和思想文化的演變

  一、新階級的產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變

  第四章 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第一節 中國邊疆地區的危機

  一、新疆的收復和《伊犁條約》的訂立

  二、日美侵犯臺灣、《煙臺條約》和英俄進窺西藏

  第二節 中法戰爭

  一、法國發動侵華戰爭

  二、中國不敗而敗

  第三節 中日戰爭

  一、戰前的朝鮮問題和清政府內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戰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動

  三、遼東失陷和北洋海軍的覆滅

  四、《馬關條約》的簽訂

  五、臺灣人民的浴血抗戰

  第五章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第一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

  一、帝國主義在華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

  二、帝國主義對華的資本輸出

  三、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第二節 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二、維新運動的發端和康有為的變法理論

  三、維新運動的高漲

  四、變法維新與頑固守舊的爭論

  五、百日維新及其失敗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會風氣的轉變

  第三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反對外國教會侵略斗爭的新高漲

  二、義和團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在北部中國的發展

  三、八國聯軍侵華和清政府宣戰

  四、京津軍民抗擊八國聯軍

  五、宣戰后北部中國的斗爭和《東南互保》

  六、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訂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節 民族災難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殘破的農村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艱難

  第二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和興中會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出現

  三、蓬勃發展的反帝愛國運動

  四、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治綱領

  第三節 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二、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及其他革命活動

  三、群眾性的反抗斗爭

  第四節 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一、“仿行憲政”的“預備”措施

  二、“國會請愿運動”和保路風潮

  第五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

  一、武昌起義與全國各地的響應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凱竊奪政權

  四、臨時政府北遷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節 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化

  一、社會變動中各種思潮的涌現

  二、史學、文學藝術和新聞出版的新面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廣和科學技術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趨向

  第一節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與護國運動

  一、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與反袁斗爭的繼續開展

  二、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

  第二節 北洋軍閥的權力爭奪與護法運動

  一、軍閥割據與張勛復辟

  二、段祺瑞的統治和護法運動

  第三節 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活動

  一、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動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動

  三、英國制造西藏“獨立”

  第四節 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

  一、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

  二、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工人階級的成長

  第五節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

  二、思想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三、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中國現代史》

  第一章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

  二、新社團的建立

  三、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四、五四愛國運動

  五、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六、學術思想界各自的選擇

  第二章 軍閥混戰下的政局

  一、直皖戰爭

  二、西南軍閥混戰

  三、華盛頓會議

  四、直奉戰爭

  五、曹錕賄選總統

  六、直系統治下的政局

  七、《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的簽訂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上海及各地共產黨小組的建立

  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三、中國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四、新型工農運動的興起

  第四章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一、第二次護法運動

  二、孫中山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

  三、國共合作的醞釀

  四、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五、黃埔軍校的建立

  六、平定商團叛亂與孫中山北伐

  第五章 軍閥混戰加劇

  一、江浙戰爭

  二、第二次直奉戰爭

  三、北京政變

  四、孫中山北上

  五、第二次江浙戰爭與奉浙戰爭

  六、國民軍的發展

  七、郭松齡反奉

  八、奉直軍與國民軍的戰事

  九、奉直的政治交易

  十、金法郎案與關稅自主

  第六章 國民革命高潮的來臨

  一、五卅運動

  二、省港大罷工

  三、第一次東征

  四、國民政府成立

  五、第二次東征和南征

  六、新桂系統一廣西與兩廣統

  七、國民黨右派反對國共合作

  八、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九、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

  第七章 北伐戰爭

  一、國民革命軍入湘援唐

  二、北伐軍在兩湖戰場的勝利

  三、北伐軍在江西戰場的勝利

  四、福建、浙江形勢的變化

  五、國民軍重新崛起西北

  六、西南諸省形勢的變化

  七、國民革命陣營內部的斗爭

  八、北洋軍閥之間的聯合與沖突

  九、北伐軍進軍東南

  十、長江流域的工農運動

  十一、北伐時期中外關系的演變

  第八章 國共合作破裂

  一、四一二政變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二、北伐戰爭的繼續

  三、夏斗寅叛亂、馬日事變

  四、鄭、徐會議

  五、國共合作破裂

  第九章 經濟、社會與文化

  一、工商業的進步與城市的發展

  二、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

  四、史學的新成就

  五、文學理論與創作

  第十章 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

  一、寧漢對立與合流

  二、二次北伐

  三、“訓政”開始

  四、改訂新約

  第十一章 蘇維埃革命的興起

  一、共產黨的武裝反抗

  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三、土地革命

  第十二章 戰亂與天災

  一、編遣會議的糾紛

  二、改組派的反蔣活動

  三、中原大戰

  四、“圍剿”與反“圍剿”

  五、江淮水災

  第十三章 中間政派的主張與實踐

  一、鄧演達與第三黨

  二、人權派及其主張

  三、鄉村建設派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四章 “九-一八”事變

  一、東北淪陷

  二、不抵抗政策

  三、“一·二八”上海事變

  四、偽滿洲國的建立

  五、民眾抗日運動

  第十五章 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熱河棄守與張學良下野

  二、長城抗戰

  三、《塘沽協定》

  四、日本的移民入侵

  五、東北抗聯的艱苦斗爭

  第十六章 長征

  一、紅軍第四次反“圍剿”

  二、蘇區的各項建設

  三、王明的“左”傾錯誤

  四、紅軍長征

  五、遵義會議

  六、落腳陜北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舉步維艱

  一、金融體系的建立

  二、幣制改革

  三、交通及工礦業的發展

  四、步履維艱的民族工商業

  第十八章 思想文化領域的爭論與成就

  一、文教事業的發展

  二、知識分子群體及其學術爭鳴

  三、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

  四、史學的發展

  五、文藝創作的繁榮

  第十九章 日本蠶食華北

  一、察東、張北事件

  二、何梅協定

  三、策動華北“自治”

  四、“一二·九”運動

  五、國民黨調整對日政策

  第二十章 西安事變

  一、兩廣事變

  二、東北軍、西北軍與中共

  三、華清池兵諫

  四、事變和平解決

  五、國共談判

  第二十一章 全面抗戰爆發

  一、盧溝橋事變爆發

  二、北平、天津失守

  三、南京政府步入戰時體制

  四、八路軍赴華北抗日前線

  五、少數民族的抗日

  第二十二章 華北、華中戰場

  一、南口戰役

  二、平型關戰役

  三、忻口戰役

  四、“八·一三”淞滬抗戰

  五、南京大屠殺

  ……

  第二十三章 敵后戰場的開辟

  一、 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抗戰

  二、 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戰場

  三、 新四軍活躍在長江下游

  第二十四章 外戰與內戰

  一、 中國中部的戰爭

  二、 反“掃蕩”戰爭

  三、 百團大戰

  四、 皖南事變

  五、 中國遠征軍人入緬作戰

  六、 長江以南的正面戰場

  七、 敵后根據地艱苦的斗爭

  八、 困難與變革

  第二十五章 反軸心國聯合戰線

  一、 中國戰區的設立

  二、 開羅會議

  三、 美、英廢止在華特權

  四、 美、英援華

  五、 史迪威事件

  第二十六章 文化和社會

  一、 知識界諸子的學術貢獻

  二、 國統區文化現象

  三、 敵后根據地抗日文化蓬勃發展

  四、 淪陷區抗戰文化

  五、 國統區社會

  六、 敵后根據地社會變化

  七、 淪陷區人民的生活

  第二十七章 國統區危機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 豫湘桂戰役

  二、 國統區危機

  三、 民主聯合政府

  四、 敵后抗日武裝的攻勢作戰

  五、 國民黨“六大”與中共“七大”

  六、 日本投降

  第二十八章 抗戰勝利后的時局

  一、 重慶談判

  二、 中國戰區受降

  三、 接收種種

  四、 審判漢奸與對日索賠

  五、 馬歇爾使華

  六、 政協會議

  七、 戰后國統區復興的頓挫

  第二十九章 和平民主與內戰專制的較量

  一、 民主黨派的活躍

  二、 和平建國陷入危機

  三、 東北的沖突

  四、 內戰的爆發與擴大

  五、 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六、 美援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七、 制憲國大與《中華民國憲法》

  八、 國民黨政府改組

  九、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十、 反內戰的斗爭與抗暴運動

  第三十章 國統區和解放區的不同景象

  一、 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

  二、 國民黨的“戡亂建國”與“黨團合并”

  三、 財政危機與黃金風潮

  四、 國家壟斷與官僚資本的發展

  五、 工農業的破產

  六、 土改的深入與解放區的發展

  七、 人民反內戰民主運動的高漲

  八、 邊疆地區人民的斗爭

  第三十一章 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一、 國民黨的“分區防御”和“總體戰略”

  二、 行憲國大與總統選舉

  三、 金圓券發行

  四、 中間路線的分化

  五、 魏德邁使團與1948年援華法案

  六、 全面的社會危機

  七、 戰略決戰

  第三十二章 內占時期的思想文化

  一、 教育的危機與轉機

  二、 自由主義的末路

  三、 文學與藝術

  四、 新聞出版

  五、 學術建國之夢

  第三十三章 國民黨政權的覆亡

  一、 北平談判

  二、 渡江戰役

  三、 工作重心的轉移與新的歷史任務

  四、 《美中關系白皮書》發表

  五、 國民黨勢力退出大陸

  六、 新中國的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的準備

  一、新中國成立時的國內國際條件

  二、人民共和國方案的形成

  第二節 新中國的誕生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二、《共同綱領》的制定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

  第三節 新中國的初步鞏固

  一、全國大陸的解放,各級地方人民政權的建立

  二、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三、整頓經濟秩序,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

  四、剿匪反霸,清除舊社會遺毒

  第四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國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

  二、對外關系的初步展開

  第二章 共和國民主改革的全面展開與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一節 抗美援朝與各項民主改革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戰略策略方針的確定

  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三、土地改革運動

  四、鎮壓反革命運動

  第二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

  一、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__

  二、合理調整工商業與“三反”、“五反”運動

  三、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

  第三節 舊有文化教育事業的改革

  一、新中國文化教育方針的制定

  二、舊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三、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節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與貫徹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中國工業化的起步

  三、統購統銷政策的實施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施

  一、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

  二、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的新階段

  三、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實現

  一、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及其重大意義

  第四節 思想和文化建設的發展

  一、普遍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教育《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

  二、思想文化領域的批判

  第五節 國防建設與和平外交的成就

  一、國防建設的初步開展

  二、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第四章 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開始

  一、《論十大關系》的發表

  二、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的召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

  三、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理論的創立

  五、整風運動與反右派斗爭

  第二節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定與“大躍進”、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定

  二、“大躍進”運動

  三、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三節 糾正“左”傾錯誤的開始及中斷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一、糾正已經覺察到的“左”傾錯誤

  二、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三、廬山會議,“反右傾”斗爭

  第四節 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的斗爭

  一、在炮擊金門中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斗爭

  二、西藏平叛和維護邊界國家主權的斗爭

  三、中蘇分歧的發展和在對蘇關系上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五章 在調整政策、戰勝困難中進一步探索建設道路

  第一節 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與“八字”方針的制定

  一、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

  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制定與開始貫徹

  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調整工作的初步展開

  第二節 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調整十年建設的成就

  一、“七千人大會”的召開各項經濟政策的全面調整

  二、政治、文化領域的政策調整

  三、調整國民經濟任務的完成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四、十年建設的成就

  第三節 政治上“左”傾錯誤的再度發展

  一、中共八屆十中全會的召開

  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開展

  三、思想文化領域的錯誤批判

  第四節 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的轉移

  一、編制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最初設想

  二、三線建設的展開

  三、以戰備為中心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第五節 保衛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反對霸權主義對外關系的發展

  一、反對美國侵占臺灣與和平解放臺灣方針的提出

  二、援越抗美的斗爭

  三、中蘇關系破裂與反對大國沙文主義的斗爭

  四、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五、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

  第六章 共和國發展中嚴重曲折的十年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與發展全國性的大動亂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二、上海“一月風暴”與全面奪權“二月抗爭”及其夭折

  三、國家政治制度的被沖擊和法制的被踐踏

  四、國民經濟的動蕩與惡化

  五、動蕩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學事業

  第二節 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糾正“左”傾錯誤努力的受挫

  一、中共九大的召開“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與實踐的合法化

  二、中共九大后全國開展了“斗、批、改”運動

  三、林彪反革命集團搶班奪權陰謀的被揭露和武裝政變的被挫敗

  四、糾正“左”傾錯誤的努力及其中斷

  五、國民經濟在動亂中艱難舉步

  六、國防戰線的斗爭與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節 全面整頓的成效及其挫折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一、“批林批孔”運動江青反革命集團“組閣”陰謀的破產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二、全面整頓,國內形勢明顯好轉“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及其惡果

  三、天安門事件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四、“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及其歷史教訓

  第七章 共和國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第一節 在徘徊中前進

  一、撥亂反正的艱巨任務

  二、國民經濟的恢復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三、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第二節 撥亂反正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根本轉變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的偉大轉折

  二、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制定

  三、全面平反冤假錯案調整社會政治關系

  四、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完成

  第三節 改革開放的起步

  一、農村改革的興起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

  二、對外開放政策的初步實施

  三、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初步改革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加強

  四、愛國統一戰線的擴大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方針的提出

  第八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開創

  第一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的制定

  一、中共十二大的召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和全國人大六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與統一戰線的新發展

  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整黨

  第二節 改革開放的全面開展

  一、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二、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四、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

  五、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軍隊改革整編的成就

  第三節 “六五”計劃的完成與“七五”計劃的制訂反對資產階級

  自由化的斗爭

  一、“六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二、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七五”計劃的制訂

  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第四節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對外關系的發展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二、中英、中葡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協議的簽訂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四、對外政策的調整與對外關系的發展

  第九章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制定與貫徹

  一、中共十三大的召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制定

  二、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的召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三、國民經濟治理整頓的開始

  四、1989年政治風波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的召開

  五、在治理整頓、深化改革中繼續前進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開始執行

  六、外交工作的新格局

  第二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性突破

  一、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發表

  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黨和國家工作指導

  方針的確定

  三、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四、加強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構建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

  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方針

  第三節 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進步

  一、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

  二、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四、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

  五、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

  六、軍隊建設和改革取得新成績

  第十章 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向新世紀邁進

  第一節 “八五”計劃的完成與“九五”計劃的制訂

  一、“八五”計劃的完成及其巨大成就

  二、“九五”計劃的制定

  四、 實現“九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第二節 喜迎香港回歸,促使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制定

  二、 為實現香港平穩過渡的斗爭

  三、 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的百年盛事

  四、 澳門回歸工作有序進行

  五、 兩岸關系的新進展

  第三節 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跨世紀綱領的制定

  一、 鄧小平逝世

  二、 中共十五大的召開與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 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召開

  第四節 經受考驗,總結經驗,勝利邁向新世紀

  一、 成功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

  二、 戰勝特大洪澇災害

  三、 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的召開及其對憲法的重要修訂

  四、 慶祝建國50周年,勝利邁向新世紀

  第十一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新局面

  第十二章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一節 人類社會的形成

  一、人類的起源

  二、人種和語系

  第二節 原始時代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一、生產活動與生產工具的革新

  二、社會組織的變遷

  三、私有制的出現和國家的產生

  第三節 原始社會的文化

  第二章 西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蘇美爾與阿卡德

  一、歷史始于蘇美爾

  二、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

  第二節 地區性大國的興起

  一、古巴比倫王國

  二、公元前2千紀的亞述

  三、赫梯

  第三節 古代西亞文化

  第三章 青銅時代的埃及

  第一節 埃及文明的產生與初步發展

  一、埃及文明的產生與統一國家的形成

  二、古王國時期的埃及

  三、從分裂到統一

  第二節 新王國時期的埃及

  一、埃及的擴張與埃及帝國的形成

  二、王權與神權的斗爭

  三、埃及的衰落

  第三節 古代埃及文化

  第四章 青銅時代的亞歐大陸與早期游牧、農耕世界

  第一節 青銅時代的中國

  一、中國文明的起源

  二、青銅時代中國文明的發展

  第二節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產生

  二、城市文明

  第三節 愛琴文明

  一、愛琴文明的發現

  二、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

  第四節 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沖擊

  一、農耕、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沖擊

  第五章 公元前1千紀中前期的西亞和北非

  第一節 亞述帝國

  一、亞述帝國的崛起

  二、亞述帝國的統治

  第二節 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一、腓尼基

  二、古代希伯來人

  第三節 米底、新巴比倫王國與波斯帝國

  一、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

  二、波斯帝國

  第六章 從列國并立到統一的印度

  第一節 吠陀時代和列國時代

  一、吠陀時代的印度

  二、列國時代的印度

  三、百家爭鳴

  第二節 孔雀帝國時代的印度

  一、孔雀帝國的建立

  二、孔雀帝國的統治

  第三節 公元前1千紀的印度文化

  一、文字與文學

  二、科學與藝術

  第七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一、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

  二、諸侯爭霸

  三、春秋時代的社會變革

  第二節 從分立走向統一的戰國

  一、戰國七雄

  二、社會經濟的變化

  三、思想文化領域的百家爭鳴

  第八章 古代希臘

  第一節 希臘城邦的形成

  一、荷馬時代的希臘

  二、古風時代

  三、斯巴達城邦的形成

  四、雅典民主的形成

  第二節 希波戰爭

  一、波斯的西進

  二、希臘的保衛戰

  第三節 古典時代的希臘

  一、雅典民主的發展

  二、伯羅奔尼撒戰爭

  三、希臘城邦的危機

  第四節 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與希臘化時代

  一、馬其頓的興起

  二、亞歷山大東侵

  三、希臘化世界

  第五節 古代希臘文化

  一、古代希臘文化繁榮的原因

  二、古代希臘人的文化成就

  第九章 古代羅馬共和國

  第一節 早期羅馬

  一、王政時代的羅馬

  二、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

  三、羅馬征服意大利及其統治政策

  第二節 羅馬稱霸地中海

  一、羅馬與迦太基

  二、馬其頓戰爭與征服希臘

  第三節 羅馬從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

  一、格拉古兄弟改革

  二、從馬略到蘇拉

  三、前三頭與愷撒獨裁

  四、后三頭與共和國的滅亡

  第四節 共和國時代的羅馬文化

  一、文學

  二、史學

  三、哲學和科學

  四、建筑與藝術

  第十章 帝國時代

  第一節 秦漢帝國的崛起與擴張

  一、秦朝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二、西漢王朝

  三、東漢王朝

  四、秦漢文化

  第二節 貴霜與帕提亞

  一、從大夏到貴霜

  二、帕提亞的興衰

  第三節 早期羅馬帝國

  一、君主專制的加強

  二、社會經濟的變化

  三、帝國時代羅馬的文化

  第十一章 公元3—6世紀的世界形勢

  第一節 公元3—4世紀的農耕世界

  一、西晉的統一與統治

  二、薩珊波斯的興起

  三、笈多帝國的興起與統治

  四、羅馬帝國的危機

  第二節 游牧世界的遷移及其對農耕世界的沖擊

  一、公元前后活動于北方的蠻族

  二、五胡進入中原與南北朝時期

  三、笈多帝國的衰亡與薩珊波斯的動蕩

  四、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世界中世紀史》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世界中世紀史的范疇和分期

  一、何謂“中世紀”

  二、世界中世紀史的歷史分期

  第二節 “封建制度”與封建社會

  一、狹義與廣義的“封建制度”概念

  二、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世界中世紀史教材編撰的理路和體例

  一、以往的探索與成就

  二、本教材的編寫方案

  第二章 西歐封建制度的構建

  第一節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日耳曼人的建國

  一、西羅馬帝國的衰落

  二、日耳曼人與“日耳曼因素”

  三、“民族大遷徙”與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

  第二節 法蘭克國家的封建化

  一、克洛維與墨洛溫王朝

  二、封建制的勃發

  三、加洛林帝國

  四、帝國瓦解和封建化的完成

  第三章 西歐封建社會發展

  第一節 封建等級制度與莊園農奴制度

  一、封君封臣制

  二、莊園農奴制

  第二節 城市與商品經濟

  一、城市的興起

  二、城市的政治斗爭

  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第三節 封建國家政治

  一、英國封建王權的強化與議會君主制的興起

  二、法國封建王權的發展與等級君主制的形成

  三、英、法“百年戰爭”和農民起義

  四、走向諸侯割據的德意志

  五、“收復失地運動”與西班牙統一國家形成

  第四節 西歐的封建教會與思想文化

  一、羅馬教廷神權的興衰

  二、十字軍東征

  三,“加洛林文藝復興”

  四、基督教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積淀與流變

  五、異端運動與思潮

  六、經院哲學

  七、文學藝術與教育

  第五節 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

  一、日常生活

  二、宗教生活

  第四章 拜占庭和東歐的封建國家

  第一節 拜占庭帝國

  一、5至6世紀的帝國概況

  二、查士丁尼恢復羅馬帝國的嘗試及其失敗

  三、拜占庭的封建化和帝國的衰亡

  四、拜占庭文化

  第二節 捷克與波蘭

  一、捷克、波蘭封建國家的興起

  二、胡司宗教改革與捷克農民戰爭

  三、波蘭的小貴族政治及其與立陶宛的合并

  第三節 俄羅斯

  一、基輔羅斯的興衰與社會封建化

  二、蒙古的征服與莫斯科大公國對俄羅斯的政治統一

  三、沙皇專制的建立及其對外擴張

  第五章 西亞和南亞的封建帝國

  第一節 阿拉伯帝國

  一、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的統一

  二、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與封建帝國的建立

  三、哈里發的專制統治與帝國社會經濟

  四、帝國的分裂與衰落

  五、阿拉伯文化

  第二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和擴張

  二、奧斯曼帝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

  三、人民反抗與帝國的衰落

  第三節 南亞次大陸

  一、南亞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種姓制度與印度教

  三、“德里蘇丹”的統治

  四、莫臥兒帝國的興起

  五、南亞次大陸文化

  第六章 東亞封建國家

  第一節 朝鮮

  一、古朝鮮國家的緣起與發展

  二、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與發展

  三、李朝前期的封建社會

  四、朝鮮文化

  第二節 日本

  一、日本古代國家的建立

  二、“大化改新”與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三、“幕府政治”與封建割據

  四、政治統一的重建

  五、日本文化

  第三節 封建時代由盛至衰的中國

  一、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思想文化的繁榮與流變

  四、中外關系

  第七章 中南非洲與美洲的古文明

  第一節 中南非洲古文明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二、中南部非洲諸國

  第二節 美洲古文明

  一、美洲的印第安人

  二、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

  三、中關洲的瑪雅文明

  四、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第八章 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海外擴張

  第一節 資本主義萌芽

  一、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資本的活躍

  二、資本主義萌芽

  第二節 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奪

  一、新航路的開辟

  二、西方早期的殖民掠奪

  三、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第九章 西歐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一節 文藝復興

  一、文藝復興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二、人文主義思潮

  三、意大利文藝復興

  四、“北方文藝復興”

  第二節 自然科學與新哲學

  一、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二、新哲學的濫觴

  第三節 宗教改革

  一、德國宗教改革

  二、瑞士的宗教改革

  三、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第十章 封建制度解體時期的英、法與尼德蘭革命

  第一節 英國

  一、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

  二、圈地運動與民眾的反抗

  三、海外貿易勃興與爭奪海上霸權

  第二節 法國

  一、經濟社會的變動

  二、君權強化與意大利戰爭

  三、胡格諾戰爭

  四、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

  第三節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一、革命的醞釀

  二、革命的進程

  三、17世紀的荷蘭

  后記

  《世界史近代史編》上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16世紀資本主義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紀東方中國和日本

  第一節 世界地區隔絕狀態的突破·商業革命

  一、地理大發現和商業革命的背景

  二、地理大發現的過程

  三、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

  四、商業革命

  第二節 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第三節 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馬丁·路德與德國宗教改革

  三、德國農民戰爭·路德教派的確立

  四、加爾文教與瑞士的宗教改革

  五、英國的宗教改革

  六、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

  第四節 歐洲諸國專制制度的形成·尼德蘭革命

  一、法國專制制度的形成

  二、英國都鐸王朝的專制制度

  三、俄國留里克王朝專制制度的鞏固

  四、西班牙的專制制度

  五、尼德蘭革命

  第五節 16世紀的中國和日本

  一、明代中國專制統治的強化

  二、16世紀封建統治重建中的日本

  第二章 17世紀迄工業革命前的東西方世界

  第一節 17世紀英國革命·1689—1742年的英國

  一、革命前的英國

  二、革命的開始與第一次內戰

  三、兩次內戰之間的政治斗爭

  四、第二次內戰和共和國的建立

  五、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1688年“光榮革命”

  六、17世紀英國文化、思想的發展

  七、1689—1742年的英國

  第二節 歐洲大陸的封建專制制度

  一、典型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法國

  二、分崩離析與經濟落后的德意志

  三、封建農奴制的俄國

  四、波蘭、瑞典和丹麥

  五、西歐的啟蒙運動

  第三節 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東方諸國的衰落

  一、明末清初的中國

  二、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三、莫臥兒帝國

  四、奧斯曼帝國的強盛與衰落

  第四節 西歐列強的海外殖民擴張及其后果

  一、荷、法、英諸國的海外殖民擴張

  二、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

  三、世界地區聯系的加強

  第三章 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1776—1849)

  第一節 美國革命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特點

  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啟蒙思想的傳播

  三、矛盾的激化·武裝斗爭的開始·宣布獨立

  四、艱苦的戰爭·光輝的勝利

  五、杰斐遜與民主改革

  六、謝斯起義·《聯邦憲法》

  第二節 法國大革命

  一、舊制度的危機

  二、三級會議和革命爆發

  三、“八九年原則”和舊法國的改造

  四、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五、雅各賓派專政

  六、熱月黨與督政府

  第三節 拿破侖帝國

  一、霧月政變

  二、從執政府到帝國

  三、帝國的盛衰

  四、帝國的覆滅

  第四節 維也納會議與19世紀前半期的革命運動

  一、維也納會議·神圣同盟對于革命運動的鎮壓

  二、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

  三、1848年歐洲革命

  后記

  《世界史近代史編》下

  第四章 工業革命·工人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一國際

  第一節 英國工業革命

  一、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

  二、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二節 工業革命的擴散

  一、法國工業革命

  二、美國工業革命

  三、德國工業革命

  四、俄國工業革命

  第三節 工人運動的發展·憲章運動

  一、工人運動的發展

  二、英國憲章運動的背景

  三、憲章運動的興起·第一次請愿書

  四、全國憲章協會·第二次請愿書

  五、1848年憲章運動

  六、憲章運動的最后階段

  第四節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第一國際

  三、巴黎公社

  第五章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世界市場的形成

  第一節 歐美的民族民主運動·改革運動

  一、英國1832、1867年的改革

  二、俾斯麥與德國的統一

  三、意大利統一

  四、俄國1861年改革

  五、美國內戰

  第二節 自由主義思潮

  一、從人權理論向自由主義的演變

  二、貢斯當的自由主義學說

  三、邊沁的功利主義和穆勒的自由學說

  四、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五、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

  第三節 日本明治維新

  一、明治維新的背景

  二、1867—1868年的革命

  三、明治政府的建國三大政策

  四、近代日中兩國的社會變革一成一敗的原因

  第四節 資本主義入侵下的亞非拉諸國

  一、中國被打開大門

  二、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三、朝鮮危機與外國資本入侵

  四、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

  五、伊朗的衰落

  六、埃及與外國侵略者的斗爭

  七、資本主義入侵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八、資本主義入侵下的拉丁美洲諸國

  第六章 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世界連結成為整體

  第一節 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特點和影響

  二、1871—1900年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

  三、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四、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第二節 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趨向

  一、政治發展的趨向

  二、社會立法

  三、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

  四、歐美工人運動·第二國際

  五、1871—1900年的國際關系

  六、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三節 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一、亞洲諸國

  二、非洲

  三、拉丁美洲

  結束語 世界連結成為一個整體

  后記

  《世界史現代史編》上

  前言

  第一章 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一節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歐洲列強瓜分世界

  歐洲的經濟優勢

  歐洲的軍事優勢

  第二節 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

  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

  美國工業躍居世界首位

  美西戰爭

  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

  大棒政策扣金元外交

  二、登上世界強國地位的日本

  日俄戰爭

  吞并朝鮮

  產業革命的完成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三節 列寧主義的誕生和俄國1905年革命

  俄國是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焦點

  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立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1905-1907年革命

  第四節 亞洲的覺醒

  一、伊朗的立憲革命

  伊朗的民族覺醒

  第一屆國會和憲法的頒布

  政變和第二屆國會

  二、印度的自主自產運動

  寇松的孟加拉分治法令

  提拉克與自主自產運動

  國大黨的分裂和孟買大罷工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暴政時期

  青年土耳其黨

  粉碎封建復辟勢力

  四、中國的辛亥革命

  義和團運動失敗后的中國社會

  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

  辛亥革命——世界性的革命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大戰的起源

  一、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二、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形成

  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

  三、軍備競賽

  四、巴爾干問題

  波斯尼亞危機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節 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性質

  一、戰爭的爆發

  二、戰爭的性質

  第三節 大戰的進程

  一、戰爭的第一階段:1914年

  德國速決戰的破產

  馬恩河戰役

  坦能堡戰役

  二、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1916年

  德軍在東線的勝利

  保加利亞的參戰

  意大利的參戰

  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勃魯西洛夫的攻勢

  日德蘭海戰

  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

  戰爭的僵持

  ……

  第三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第四章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第五章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第六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二三十年代的蘇聯

  第七章 兩次民辦大戰之間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八章 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九章 走向大戰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一章 20世紀前半期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后記

  《世界史現代史編》下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當代世界的歷史性巨變

  第一節 世界經濟的變化

  第二節 世界政治形勢的變化

  第三節 思想文化的新潮流

  第二章 戰后國際關系與兩大陣營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一節 對戰敗國的處置

  第二節 美蘇“冷戰”的興起

  第三節 兩大陣營的形成

  第三章 戰后初期社會主義國家的鞏固和經濟建設

  第一節 蘇聯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節 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

  第三節 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

  第四節 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關系

  第四章 資本主義國家戰后的不平衡發展

  第一節 原法西斯國家的經濟困境與民主化改革

  第二節 西歐、北歐各國的經濟恢復和社會改革措施

  第三節 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對內政策與美國社會經濟

  第四節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的一體化

  第五章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與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 戰后首批民族獨立國家在亞洲誕生

  第二節 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從亞洲到非洲的轉移

  第三節 民族獨立國家在亞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與兩大陣營的分化

  第一節 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分歧的發展和社會主義陣營的不復存在

  第三節 東西方關系的緩和與美蘇爭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第四節 歐美矛盾與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第七章 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會影響

  第一節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和進程

  第二節 科技發展的社會作用與新產業革命

  第三節 迎接科技革命挑戰與維護全球生態環境

  第八章 從經濟繁榮到經濟滯脹的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60—80年代末期的美國社會

  第二節 繁榮與滯脹的西歐經濟與政治

  第三節 日本和太平洋地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第四節 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新發展

  第九章 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和發展變化

  第一節 蘇聯的改革和蘇聯的解體

  第二節 東歐各國的改革與各國劇變

  第三節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十章 發展中的民族獨立國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進

  第一節 亞洲各國獨立后的政治與經濟

  第二節 中東石油經濟的發展與政局的動蕩

  第三節 非洲國家獨立后的發展

  第四節 拉丁美洲的現代化與政局的變化

  第十一章 由兩極走向多極化、合作、競爭和變革的世界

  第一節 舊國際格局的動搖與美蘇爭霸態勢的演變

  第二節 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三節 南北關系和南南合作

  第四節 新舊格局交替時期的國際關系

  后記

  考試參考書目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李侃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2008年版。

  魏宏運:《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晏紹祥主編:《世界上古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孟廣林主編:《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好成績,從選擇好老師開始

趙宇 考研政治

全國優秀高端教育品牌學府考研精品課研發團隊,旨在為每一位考研學子提供最有效、最貼近實戰的考研輔導課程

立即預約

熱門專題

已有2015名學員在學府學習

你想學什么?寫出來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陜ICP備18002389號-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日本熟妇|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综合图片区| 青青综合在线|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国产第一页|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草原| 色欲老女人人妻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色综合网站国产麻豆| 伊人yinren6综合网色狠狠|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导航| 欧美亚洲综合色在|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不卡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一本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观看不卡顿|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国产一级a爱做综合|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中文88|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炫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区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